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民健康

希望当你老了,别再如此悲伤

信息来源: 健康中国|发布时间:2020-07-20 09:26 | 字号:       | 分享:


  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400万,养老问题格外揪心。我们推出“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记录城市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暮年生活的酸甜苦辣,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
   每个人都会变老,关注空巢老人,也是关注未来的我们自己,让每个人的老年生活都更加幸福,老有所依。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流动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亲情计算题曾引发公众极大的共鸣,很多在异乡漂泊的网友直言“看哭”。然而现实还是现实。许多空巢老人满怀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却面临着生病无人照料、情感无处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6月16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的前一天,记者来到位于该市朝阳区空巢老人楼大妈家所在的居民楼。在出示“北京健康宝”以及测量体温合格后,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已经近2个月没有人来看望楼大妈了,因为疫情,老人平时除了买菜也不怎么下楼。


“快进来,外面热!”楼大妈家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职工福利房,五层的小板楼,楼大妈住在顶楼。记者还没来得及伸手叩门,楼大妈就把门打开了,原来是她听见了楼道里有人走路的声音。就像孩子期盼下班回家的亲人。


采访楼大妈,记者花了比一般采访对象更长的时间——因为孤独,老人的诉说欲往往超乎想象。楼大妈告诉记者,多年的空巢生活让她有“三怕”:怕做饭、怕生病、怕孤单。


 



“2个儿子很优秀,不能拖累他们”



楼大妈今年70岁,老伴8年前去世了。退休前,楼大妈夫妇都是北京某中学的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充分凸显了优势。楼大妈的2个儿子,一直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大儿子到美国留学,之后定居娶妻生子;小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如今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1个儿子和1个女儿凑成了“好”字,一家四口生活和美。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曾做过计划。我和老伴都退休以后就想着,我们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趁着还能动,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到处走走看看,游山玩水,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找个保姆照顾我们。可现在回过头看,我们的想法过于乐观了。”楼大妈说,起初,一切似乎都很和谐,他们老两口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随着老伴突发心梗去世,楼大妈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采访中,老人一直强调,其实孩子们是有孝心的,只是现实太无奈。“不是没想过和儿子们一起生活。以我的退休工资,经济上应该不会给孩子们增加太多负担。”楼大妈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大儿子提出接她到美国生活,但她担心自己会很不适应,需要陪伴就势必会牵扯儿子的精力,况且落叶总要归根,上了年纪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北京的小儿子和妻子生活算是稳定,2016年年底换了150平方米的房子。但要说富裕,绝算不上。小两口要养2个孩子,还有大笔的房贷要还,人生就基本被那“150平方米”套住了。


“按说三居的房子,2个孩子住一间,小夫妻俩住一间,我再住进去房间也够,但小儿子和儿媳妇谁也不主动开口叫我去住。”楼大妈说,有一次听到电视新闻里讲“北京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8年是33平方米”时,小儿媳妇开玩笑地说,他们家不能再挤进去其他人了,不然“就在平均线以下了”。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听完楼大妈只能低头苦笑。


“我们做父母的,不忍心扰乱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夫妻不和睦。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的空间,这些我是理解的。索性,自己过。”楼大妈像是在自我安慰。


一个人生活,每次做饭,楼大妈就很犯愁:“一个人的饭不好做。就说买菜吧,虽然腿脚没有大毛病,但是每天上下五楼也是够我受的。再说,饭做多了,吃不完,吃了上顿吃下顿。每道菜分量少点吧,一样费事,水电气一样用,不划算。有时想买点好菜改善伙食都挺纠结,不是没钱,是买多少合适呢,想着想着也就算了。”



“没料到身体垮得这么快”



“我的身体之前一直都还可以,但是近两年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自打发现得了冠心病以后就明显走下坡路了。”边说,楼大妈边不自觉地捂着胸口。


楼大妈说,可能是抵抗力越来越差,这几年每到冬天就得病一场。她清晰地记得,那是2018年11月,她由于感冒引发了气管炎,憋气很严重,到了晚上睡觉根本不能平躺,只能垫起厚厚的枕头靠着,勉强入睡。


“儿子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压力很大”“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就是这些理由,倔强的楼大妈没有告诉儿子们她生病了,硬扛了几天后,独自去了医院。“老了真是笨,跟不上时代了!到了医院连怎么挂号、怎么看病都不知道!”面对医院挂号、缴费的电子化,楼大妈感到手足无措,期间需要不断地询问,在拥挤的人流间来回蹒跚。挂号、看病、做检查、找医生看结果、取药……早上7点半来到医院的楼大妈,看完病已是下午四点。


那之后,楼大妈就把找保姆的事提上了日程。“小儿子帮我找了家政公司,保姆负责做饭、打扫房间,包括有需要时带我到医院看病,要价每月5000元,管吃管住。这样的价格虽然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着实让我惊讶。”楼大妈说,开始她乐观地以为,付出高的价格就理应享受好的服务,但事实证明是她天真了,烦恼也随之而来。


家政公司派去的第一位保姆,是一位看起来质朴的农村妇女。但相处了一段时间楼大妈发现,这位保姆不仅收拾不好家里的卫生,连个人卫生都不太注意。2个月后,楼大妈表示实在无法容忍。接着,家政公司又派了一位有多年照顾老人经验的保姆,人也干净利索。但是没过多久,楼大妈就发现保姆外出买菜的时间特别长,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给她提意见,保姆嘴上应着,实际依然我行我素。


“具体的细节不想讲太多,但我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保姆的服务质量确实跟预期差太多。第三位保姆我倒是满意,但她儿子要高考,干了3个月就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了。一位好的保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楼大妈告诉记者,就这样接二连三地换了3个保姆之后,她决定不再尝试找保姆照顾这条路了。


2019年7月的一天,健康“警钟”再次敲响了。“当时可把我吓到了。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要完了。”当天下午,楼大妈刚把电视机关上,准备起身走向厨房做晚饭。当她站起来的那一刻,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摔在了地板上,感觉整个身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了。楼大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直到晚上8点左右,住在同单元的楼长到楼大妈家收清洁费,透过防盗门栏杆的间隔发现了她,急忙拨打“120”,把楼大妈送进了医院。检查后楼大妈才知道自己患上了冠心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没料到身体会垮得这么快,要是当时没被邻居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想想就后怕。”楼大妈说,那次之后,小儿子每天定时给她打电话问平安。为了防患于未然,她还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



“不需要钱,只要他们常回家看看”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要孩子们把自己日子过好了,回不回来也无所谓,尤其是在美国的大儿子一家,回国一次待不了几天,还要花上不少的路费。即便是我生病了,他们回来不能改变什么,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楼大妈吸了吸鼻子说,但是这一次,她不那么认为了。


楼大妈住院后,2个儿子都回来了。楼大妈告诉记者,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情感上的满足。除了因为老伴去世,从来没在孩子们面前掉过眼泪的楼大妈哭了起来,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楼大妈说:“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曾经的我也一定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几天,看我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大儿子就回美国了,小儿子我也让他回去上班了,他们都太忙了。我和老伴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认为父母和孩子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可当时我让他们回去却特别违心。”楼大妈说。


其实,楼大妈已经尽量努力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只是遇到生病,或者看到其他老人的儿女在身边时,依然免不了心酸。“看到别人的子女陪爸妈一起遛弯,别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心里真难受。我不需要孩子来养活,更不需要钱,只要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就行了。我就是担心,真有那么一天,他们赶不上我这口气。这些话我从来没对孩子们说过,不想给他们增加思想负担。”楼大妈说。


说着,楼大妈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发黄了的本子递向记者:“跟你说个秘密,这是我的日记,我的情感寄托。”打开日记本,记者发现,里面写出了老人非常渴望的生活:有儿女经常陪伴,有子孙绕膝。


楼大妈把一家人的老照片翻拍到了手机里。“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是2个儿子小时候的照片。这张是大儿子大学第一天报到时拍的,这张是小儿子婚礼时拍的,这张是俩小子小时候光屁股时的样子……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也老了。”说着,楼大妈将身体背向记者,用苍老的手抹掉眼泪。


专家观点

我们能为空巢老人做些什么




乡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真实生活写照,折射出这个群体生活无人照顾、就医无人陪伴、精神孤独寂寥的尴尬窘境。要缓解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系统地扭转其在经济、生活、服务、精神、资源等多方面的匮乏局面。


经济上,精准用好用活公共财政资源和保险资金。


要考虑不同老年人的保障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活补贴。特别对空巢、高龄等困难老人群体,设立特殊津贴制度,兜住底线,确保安全。同时强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力度。针对经济、生活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要提高重大疾病、大医院和外地医院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把老年人常见病和常见的门诊治疗病种及使用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探索把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理疗等项目也纳入报销范围。


生活上,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和互助养老。


统筹居家、社区和机构的信息与资源,化零为整,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定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巩固家庭责任,发展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特别在农村地区,既要强化落实赡养人的法律责任,也要发动村社邻里,实施以工代养,鼓励村民关怀互助。


服务上,提高可及性、便捷性、效率性。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平台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重点为空巢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常规服务。推进居家养老家庭智慧化改造,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虚拟养老院/网格”,根据实时生理状态信息,为空巢老人提供定时服药提醒、定时检查、饮食安全等定制服务,以及监测报警老人跌倒、受伤等紧急服务。重点为空巢老人提供用电用火、燃气泄漏、门窗锁闭等安全检测和安全救援服务。


精神上,帮助鼓励空巢老人紧密同社会联系。


通过广泛宣传、搭建学习平台等,引导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在老人有需求且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力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既能增加这部分老人的收入,也能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提升自我价值。在社区建立多样化的老年组织,成立兴趣研究小组、困难互助小组,自然地将老人集结在一起,建立老人交际活动的“朋友圈”。还可以组织年轻志愿者或学生与老年组织进行联谊活动,促进跨代际交流和互动,丰富老人的认知和生活,避免孤独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资源上,加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地方老年大学和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更新改造。老年大学为老人提供健康、艺术、技术、科技等课程,实际上是在发掘老人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应大力发展和提倡。盘活农村集体闲置场所,用实实在在的财力物力将其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配备尽可能完善的活动器材与娱乐设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中,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氛围上,大力倡导社会关爱和互助友爱精神。


通过专项支持,鼓励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关爱组织和义工机构的发展。定期对城乡空巢老人进行家访或者线上访问,评估心理状况,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对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绝对杜绝空巢老人“孤独死”事件。推进实施银龄行动,鼓励和表彰在医疗、教育、文体、社区事务等领域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年轻老人”朝专业义工和志愿者方向发展,力所能及地为空巢等特殊老人提供内容丰富的上门服务,通过双向互动,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