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江陵 > 历史人文

【江陵历史人文之旅】孔自来隐居三湖纂“志余”

信息来源: 江陵县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19-07-08 00:00 |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

江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上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少的人文遗址、遗事和人物轶事。拂去岁月的风尘,还原那些被湮没的历史原貌,对增强江陵文化自信,讲好江陵故事,提升江陵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江陵”微信公众号每周六推出“江陵历史人文之旅”专栏,与读者们一起探索先辈们的历史痕迹,找寻历史的真相,共同为江陵点赞。本期推出第四篇文章《孔自来隐居三湖纂“志余”》。


孔自来隐居三湖纂“志余”

谢 川


“志余”,全称《江陵志余》,是孔自来隐居江陵三湖时纂写的一部江陵历史文献,填补了清代以前江陵无志书的空白(也有可能历史上有志书而毁于战火),使江陵的历史文化得以承续,传承至今,为清代以后的历史学者和修志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孔自来何许人也?孔自来是明末清初人,其真名为朱俨靡。明洪武初年,朱植封藩辽东广宁,朱元璋赐二十字为辽藩宗室谱系:“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初祈保和,藻翰丽龙舆。”按辈份他是第五代辽王之后,为明朝宗室辽简王八世孙,被废辽王朱宪火节的侄孙,其祖父爵镇国将军,世居江陵县城。孔自来的父亲去世很早,由母亲抚养成人,因母亲教子有方,使朱俨靡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很年轻就取得秀才资格,且文才出众,在荆州一带享有很高的名声。 

清顺治四年,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李来亨等联合明军残部转战荆、襄,以鄂西兴山为根据地,号称“夔东十三家”,来对抗清军。辽王后裔诸群王及其旁系子孙奉前明永历年号,积极投身报效,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大多死于国难。面对满蒙八旗军的残酷屠杀,其幸存者纷纷改名换姓,隐遁于莽荒偏僻之地。朱俨靡为了避祸,逃避清朝势力的追捕杀害,携全家逃往江陵城东的三湖之滨,筑室名东湾草堂隐居,从此改名为孔自来,字伯靡,别号句曲山人。孔自来由贵族一下沦为难民,在三湖隐居的日子里,除了耕地自食其力外,在家闭门谢客,以读书撰文来消磨时光。他勤求古训,博览群书,与几个挚友谈经论道,发古人之未发。他见江陵无志书可查,为了使家乡文化、历史不至断层,他萌发纂修《江陵志余》的念头。于是他多方搜集史料,广泛采访逸闻,写成江陵第一部地方志,命名为《江陵志余》。  

《江陵志余》初稿成书于清顺治五年,孔自来批阅近十载,印行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是地方史志中一部极有价值的图书。他撰写的目的是“存故乡之文献,补旧史之残缺” 该志系统地记述了江陵的建置沿革和历史掌故,记录了江陵东部一带在元代曾经在白马赤岸街存在过的中兴县的具体史实,由于史料详备,体例周全,故为清以后编修的《湖广通志》、《荆州府志》、《江陵县志》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各种史书在《江陵志余》中采用了很多重要史料,所以历来被史学界专家看重。  

孔自来撰写《江陵志余》对历史人物评价相当公正,毫无门户之见,有史学家的遗风,他不以个人恩怨来评论历史人物。比如,他祖明辽王在明万历时代被废除,与首辅大臣张居正有一定的关系。但作为正直的孔自来始终对这位本地的先贤没有半点门户私见。在《江陵志余》中,他对张居正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书中对张的褒赞之辞处处可见,如“太岳(张居正号太岳)博学多才,顾东桥识之于髫龄,以顾命元老,匡扶幼主,内安外攘,有社稷功。卒谥文忠,第因信任之专,群疑竟起,坐削籍;后以多难,追念老臣,复其谥荫。”这寥寥近百字,中肯地评价了张居正的一生,持论公允,不亏是史学家的直笔。反过来,对其从祖,被废的辽王朱宪火节却毫不客气地批评。如“明辽邸内堂也,弘治中建,以藏列代所赐宸翰。末王宪火节,博学能待,任诞不检,万历初国除。有味秘草堂,藏书亦富,朱叔和诗:“从救身作书中蠹,万卷何曾救国亡。”其贬责之意,溢于言表。  

孔自来仰慕历史上的隐士,特别敬仰古代在三湖隐居的文人雅士,为他们写下了不少的诗文。这些诗文可见于《江陵先贤传》、《句曲山人诗》、《读史问疑》等著作中。  

在江陵三湖莽荒之地,有一批不愿意屈身于清王朝,不想辱没先人的读书人,拒绝参加清王朝的科考。这些视功名如粪土的墨客贤士,都聚集在孔自来的周围,他们相互切磋古文,探讨字画,写下了大量歌颂古代圣贤的诗词、散文。如章遇、严可骐、毛会建、曹国朴、尤宏祚等都是当时在明朝就有功名的大文豪。这些隐士,农闲之余,时而泛舟在湖上,垂钓赏景,吟诗作对,尽情歌唱;时而进入芙蕖丛中,品尝新莲之味,醉酒而归,其逍遥之乐可见一斑。

来源:《江陵记忆》